廣東一哥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行政區(qū)域劃與人丁 清代洛川縣行政區(qū)域劃編9里,個中縣城東部為安東、安善、車書3里,南部為正節(jié)、豐百2里,西部為浩德、明安2里,北部為新城、得永2里。清代洛川縣境社會穩(wěn)固,地盤前提對立較好。民初全縣僅788戶、1644人,道光時人丁到達98400人,每戶平均5.1口人。嘉靖元年(紀元1909年)低沉至64760人,較道光時低沉34.2%,每戶平均5.7人。住戶先祖淵源,史志記錄元代駐洛川達魯花赤威嚴將員不花夕,后來裔改姓贠,假寓南部朱牛、百益一帶。蒙族布魯海牙為廉訪使,給兒子取姓為廉,名廉希憲,后代住洛川皆姓廉。今土基劉姓為宋代鄜坊安慰使劉宣之后代。后子頭鄉(xiāng)作善、屈家河村屈姓,系元代行軍政大學元戎屈林后代。屈林(字伯翁)系宋末元初人,娶蒙古王族宣德王女為妻,故稱皇元郡馬,曾任行軍政大學元戎、世襲洛川令,傳至八世有屈遵道、屈遵路、屈遵義伯仲三人辨別任蒲城、華陰、洛川縣令,后代在住地繁殖為朱門。永鄉(xiāng)東漢寨村馮姓,系明代耀州馮進美居住洛川后繁殖后代。行姓,前輩在清代系山西籍販子來洛川營商假寓在縣城。橋西黨姓,本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白草驛清華大學鎮(zhèn),元泰定三年(紀元1326年),先祖領袖任鄜州牧,后辭官落戶在洛川寓居。安氏,先祖安紹卿于明正德年間(紀元1506~1521年)率族從山西洪洞縣遷出陜西郃陽安家堡,清代又遷至洛川下黃章村。 二、縣城 洛川縣治坐落舊縣古城,城垣呈矩形形,城外東、西、南三面環(huán)溝,時勢陡峭。 清乾隆三十三年(紀元1768年),縣治從舊縣遷至鳳棲堡城。原堡壘斜高1180米。遷治后知縣蘇彥承舉行培修,堡墻加寬增高,向北擴充。原堡城北門位今新華書局處,擴大建設時東墻和西墻各延遲198米,新修北墻長297米。新修縣城垣體高8.3米,頂寬4.3米,頂部加修垛墻。有城門4座,每座門頂部修箭樓。每樓3間,四周轉角,五檁懸出,下起高2.6米,上起高2.3米,起架1.6米,通高6.6米。城垣體加炮臺總參謀長1594米,砌女墻483垛,磚9層,高1米。擴大建設北部城垣時買民田157.76畝,支銀子473兩2錢8分。嘉慶十一年(紀元1806年),知縣黃大禎重建北門箭樓。光緒十六年(紀元1890年),知縣張鈞構造補修了城垣和墻根陷落處。 城內南北街道分北京大學街長200米、寬2.3米,中山街(民國時稱呼)長250米、寬8.7米,南京大學街長133米、寬6.63米。貨色向南部有西北大學街和東北大學街,西北有縣前街。巷道:東門、后院、西門間城垣內側為背酬巷,全長892.7米,寬7米。東北大學街南部有新巷、劉家巷、小南巷。北部有洞子巷、藥鋪巷、旗桿巷、藺家巷,西北大學街南部有仁義巷,北部有王家巷、李家巷、屈家巷。 三、交通驛鋪與寨堡興辦遺跡 清嘉慶年間(紀元1796~1820年),交通路途上設5鋪,有總鋪(位城內)、堡子頭、圪
鋪、東門鋪、石泉鋪,編鋪兵6名。嘉靖二年(紀元1910年)設郵政代勞所,撤鋪站。 清乾隆此后駐軍編把總1名,領步守兵50名,歸宜君營參將統(tǒng)率。個中黃龍山設外事委員會1名、馬步守兵20名,孟家嘴駐外事委員會1員、領馬步守兵22名,石堡川(今黃龍縣境)設外事委員會名、領馬步守兵8名。 清代中葉此后全縣人丁延長較快,道光時居周邊州縣之首。戰(zhàn)亂之間,鄉(xiāng)下人避亂建堡較多,重要遺跡有: 槐柏城址 坐落槐柏鄉(xiāng)槐柏村。城址平面呈矩形形,南北長約500米,貨色寬約400米。城垣夯筑,殘高4~5米,基寬3米。四周各辟一磚門,北墻生存較完備。 北頭堡址 坐落永鄉(xiāng)北頭村西北。 楊吼堡址 坐落永鄉(xiāng)楊吼村北。 陳家洼堡址 坐落永鄉(xiāng)陳家洼村西南。 董村堡址 坐落百益鄉(xiāng)董村西南。 文西堡址 坐落菩堤鄉(xiāng)文西村南。 嘴頭堡址 坐落菩堤鄉(xiāng)嘴頭村南。 黨家塬堡址 坐落菩堤鄉(xiāng)黨家塬村。 胡村堡址 坐落后子頭鄉(xiāng)胡村西南。 后子頭堡址 坐落后子頭村東南。 院夫堡址 坐落舊縣鎮(zhèn)院夫村東。 阿吾堡址 坐落舊縣鎮(zhèn)阿吾村北。 寺合堡址 坐落石泉鄉(xiāng)寺合村南。 西村堡址 坐落石泉鄉(xiāng)西村北。 清池堡址 坐落石泉鄉(xiāng)清池村西。 吳家莊堡址 坐落石頭鄉(xiāng)吳家莊村。 黃龍山堡址 坐落石頭鄉(xiāng)黃龍山村。 石頭街堡址 坐落石頭鄉(xiāng)石頭街西。 寧靖堡址 坐落黃章鄉(xiāng)寧靖村南。 潘窯科堡址 坐落黃章鄉(xiāng)潘窯科村東南。 上黃章堡址 坐落黃章鄉(xiāng)上黃章村西南。 上珊瑚堡址 坐落黃章鄉(xiāng)上珊瑚村西南。 南兩坑堡址 坐落武石鄉(xiāng)南兩坑村南。 南安善堡址 坐落京兆鄉(xiāng)南安善村西南端。 活樂嘴堡址 坐落京兆鄉(xiāng)活樂嘴村東南。 南韓堡址 坐落老廟鎮(zhèn)南韓村西北。 圪瘩坪堡址 坐落朱牛鄉(xiāng)坊家塔村東。 火房口堡址 坐落洪福梁鄉(xiāng)火房口村北。 四、農業(yè)與商業(yè)貿易 乾隆此后(紀元1736年),全縣農耕地903公頃。食糧年產,小麥20余公斤,谷子60余公斤,毛豆60公斤。 產業(yè)無幾,商業(yè)貿易掉隊。嘉慶十二年(紀元1807年),縣城街道店肆不及百家,城市和鄉(xiāng)村按期買賣的商場有縣城、韓村、化石、秦關、朱牛、土基、黃龍山、吉子現(xiàn)、永鄉(xiāng)、舊縣;以買賣食糧為主的商場“集”22個,廟會有四十余處。 五、培養(yǎng)文明 順治九年(紀元1652年),縣有學宮,設教諭、教導各一人。城農村莊部分書院有村塾、家塾、書館。學堂,縣有儒學,設于圣廟,亦稱學宮。乾隆四十七年(紀元1782年)知縣石養(yǎng)源興教捐銀1560兩,樹立向陽學堂(今北關小學院),同庚招生100余名。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官辦社學、義塾,官廳幫助弟子炊事費,并免其公差。乾隆十一年(紀元1746年)社學有舊縣、鳳棲北關、鳳棲東關、土基、百益、甘石等6所。光緒三十二年(紀元1906年),知縣孫奉先改向陽學堂為第一高檔小學,三十三年(紀元1907年)將城市和鄉(xiāng)村義塾、社學12所全改為初等小書院。
專題推薦: